免责声明:本网发布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文章观点仅供参考,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为提高文章流畅性,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,读者请自行辩解!如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。
军工群“沉默者”谍战现实
2022年夏天,一个几百人的军工技术交流群里,有个网名叫“老K”的工程师突然有点不一样——以前他总在群里潜水,别人讨论技术难题时他偶尔冒个泡,发几句“学习了”“受教了”,连头像都是系统默认的灰色。
那天却主动加了群里几个备注“海外技术顾问”的好友,还私聊问对方“有没有国外的行业期刊推荐”。
没过多久,老K跟领导请了年假,说要去欧洲参加个行业展会,回来时晒了张埃菲尔铁塔的照片,配文“开眼界了”。
可同事发现,他背包里多了个没见过的黑色硬盘,有次在公司楼下快递点,有人看见他填国际快递单,收件地址是东南亚某“贸易公司”,包裹里塞的就是那个硬盘,外面裹了三层锡箔纸。
三个月后,国安人员找上他时,硬盘里的舰载雷达参数图纸已经到了境外——谁也没想到,这个每天跟螺栓型号、材料强度打交道的老实人,会成了谍战片里才有的“内鬼”。
其实间谍从不是电影里的风衣特工,他们可能就是群里沉默的网友、食堂里坐你对面的同事,而境外组织盯准的,无非是三样:砸钱帮你还房贷车贷,用绿卡勾着你移民梦,再用“领导不懂技术”“怀才不遇”的话帮你“带节奏”——把你从普通人变成他们的工具,有时只需要一个快递单的距离。
黄宇为房贷出卖涉密U盘
2007年,黄宇35岁,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干了十年通信设备维护,单位改革让他从技术骨干变成待岗人员,每月2000块的生活费要还4000块的房贷,妻子天天在耳边念叨“孩子学费要交了”“物业费又催了”,他盯着薪资单上的数字,觉得这辈子都翻不了身。
就在这时,一个自称“香港猎头”的陌生人加了他QQ,发来个加密邮件,点开是个表格,让他“帮忙整理点行业资料”,报酬栏写着“先付5万定金”。黄宇一开始删了邮件,可第二天收到银行催贷短信,又把邮件捡了回来——他知道单位档案室的保险柜里,锁着最新的保密通信系统设计图,还有配套的源代码光盘。
第一次偷资料时,他在档案室蹲了半夜,手指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又删掉,最后咬咬牙把图纸扫描进U盘,塞进公文包最里层,走在路上总觉得有人盯着。那5万到账那天,他先还了房贷,带着妻子下了趟馆子,可看着女儿啃鸡翅的笑脸,心里又发慌。可“猎头”没给他停手的机会,下次要技术参数,再下次要源代码,钱越给越多,黄宇也越来越麻木,甚至觉得“单位对不起我,拿这些换钱天经地义”。
直到2011年被抓,他卖出去的机密够境外组织摸清半个通信网络的底,法院宣判死刑时,他盯着旁听席上哭昏过去的妻子,才想起第一次握那个U盘时,手心全是汗——而黄宇不知道的是,境外组织盯上他,早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境外组织“温水煮蛙”狩猎术
境外组织盯人,就像菜市场挑菜,先翻你的简历:30岁上下、涉密单位技术岗、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的,标红;朋友圈总发“领导外行”“怀才不遇”的,画圈;微博点赞“国外福利好”“想移民”的,重点关注。
他们不直接说“我是间谍”,先装成“学术编辑”,发封邮件说“看你论文写得好,帮我们翻译篇行业报告,给800润色费”,你接了,下次就说“有个项目缺数据,能不能帮找份内部技术手册?酬劳翻十倍”。
等你尝到甜头,就该“喂鱼饵”了:用境外银行卡打钱,说“这是海外稿费”;寄个“纪念品”,那充电宝里藏着窃听器,插电脑就能自动拷贝文件;拉你进“行业交流群”,群里全是他们的人,天天聊“单位资料不值钱”“放着也是浪费”,慢慢让你觉得“就传个数据,没人知道”。
去年有个案例,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,就因为总在知乎抱怨“工资低”,被境外“猎头”盯上,从帮“整理文献”到偷传芯片设计图,前后不过半年——温水煮青蛙,等你发现锅开了,早跳不出来了。
学术网络防线渗透轨迹
某211高校的王教授,带研究生时总在组会上“感慨”:“你们发论文别投国内期刊,审稿人水平不行,要投就投SSCI,国外期刊才认真东西。”学生不知道,他电脑里存着境外某机构的“合作协议”,对方每年给他3万美元“学术资助”,条件是“在论文讨论部分对比中美科研环境”。去年他发的一篇关于新能源电池的论文,硬是加了段“国内实验室设备老化影响数据准确性”,被境外媒体截出来当“中国科研落后”的证据。
B站上有个叫“求真社”的UP主,粉丝不到5万,专发“深度解析”视频,标题都是“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生孩子”“35岁被裁员怪谁”。点开视频,前半段讲房价高、职场卷,评论区里“太真实了”“说透了”刷满屏,后半段话锋一转:“看看人家北欧,从出生到养老全免费,这才叫人文关怀。”IP地址显示在加拿大,视频结尾挂着的“粉丝群”二维码,扫进去要填“职业/收入/对社会现状的看法”。
2023年某国产动画片火了,家长却发现不对劲:主角过圣诞节穿西装,反派说中文带口音,正派角色偷偷给国外“救援队”打电话求助。有人扒出制作团队里有三个“外籍顾问”,其实是境外文化公司派来的,专门在分镜里塞这些“小细节”。还有款热门手游,地图把台湾画成“国家”,玩家举报后,制作方道歉说“美工失误”,可半年后又被发现把新疆写成“敏感地区”——这些藏在动画帧、游戏代码里的“软刀子”,比硬盘里的图纸更难防。
某社会事件上了热搜,国内媒体报道时附了官方通报和专家解读,境外平台却只截了段路人吵架的视频,配文“中国社会撕裂”,评论区全是“体制问题”“人权灾难”。有留学生截图发朋友圈,配文“心疼国内同胞”,没发现自己转发的截图早就被掐头去尾——这种“同一件事,两个版本”的把戏,每天都在微博、推特、抖音国际版上演,看的人多了,心里那杆秤不知不觉就歪了。
国家盾牌:多元防线构建
国家早就织好了反谍网。2014年《反间谍法》出台,2023年又专门加了“非法提供资料”这一条,现在谁要是敢把单位的秘密往国外传,不管你是卖钱还是“帮忙”,都算犯法。
技术上更不含糊,涉密单位的电脑早就断了外网,USB接口要么封死要么带监控,连打印机都加了芯片,打出来的文件在哪儿打印的、什么时候打印的,一查就能查到,重要资料都碎片化存在不同服务器,想拷贝完整的比登天还难。
2020年上线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,能自动识别那些往境外发敏感信息的邮件和聊天记录,要是发现身边有人不对劲,比如总打听军事基地在哪儿、偷偷拍政府大楼,直接打12339举报,这条热线24小时都有人接。
普通人日常反谍信号
收到私信说“帮翻译份内部文件,给5千酬劳”,别以为是兼职,那文件可能是单位的技术手册;
同事闲聊问“你老公在军工所具体干啥的?”,这种打听涉密信息的,笑着打岔过去就行;
朋友圈晒工作证记得把单位名称、工号打码,别让境外的人对着照片查你岗位;
邮箱收到“学术期刊约稿”,发件人是陌生国外邮箱,附件带个“资料模板”,直接删了别点开,那模板可能是病毒;
被拉进“读书会”,群里总聊“社会问题”“国外多好”,赶紧退群,那可能是境外组织的“洗脑群”。
真遇上不对劲的,先拉黑,再打12339——反谍不是特工的事,就是你删邮件、打个码、退个群的功夫。
底线之问无奈与国益碰撞
你收到“高薪翻译内部文件”的私信,对方说“就整理点数据,没人知道”,你回想起上个月没还完的信用卡账单;同事闲聊时问“你老公在航天所具体做什么型号的卫星”,你看见他手机相册里存着你发的工位照片;朋友圈有人发“体制内都是混日子,国外才重视人才”,配着你前几天抱怨加班的评论——这些时候,你会怎么选?
黄宇说“还房贷是无奈”,军工群的老K说“想移民是人之常情”,可国家利益不是选择题,底线也从来没有“差不多”。
那些藏在硬盘里的图纸、邮件里的数据,连着的是边境线上的哨所、航母上的雷达,是千万人用命守着的安全——你眼里的“小事”,可能就是别人的“武器”。
生活难,但难不是突破底线的理由,就像你不会为了钱卖掉家里的钥匙,国家的“门”,更不能从你手里打开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