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一句充满诗意的话语:握住一只蝉,便握住了一整个夏天。然而今年入夏之后,上海的蝉仿佛开启了“爆发模式”。那响亮的“滋儿哇”声,宛如配备了360°环绕扩音装置,在空气中肆意回荡。不仅如此,它们还时不时在树上制造“蝉工降雨”。如此种种,使得上海的蝉灾一度登上热搜。
此图片源自网络
当看到相关新闻时,屏幕这头的山东人,在网络的另一端急得不行。他们可不想错过这款夏日限定美味,毕竟此前山东人“地毯式”搜寻知了猴一事,也曾登上过热搜。实际上,除了山东,河南以及苏北、皖北等地,同样有着抓知了猴来吃的饮食习俗。
此图片源自网络
今儿个,咱们就来唠唠有关蝉的那些事儿。
今年的蝉数量格外多吗?
一切顺遂,恰好赶上了除夕夜 。
在昆虫的广袤世界里,广义上属于半翅目蝉科的蝉,或许是全球人们最为熟知的昆虫之一。这一庞大的家族拥有超过3000个成员,它们的身影广泛遍布于全球各个角落。早在一亿多年以前,蝉就已然与恐龙一同栖息于地球之上。历经冰川期的严酷考验而顽强存活下来的蝉,既未进化出用以自卫的尖牙利螯和毒刺,也不具备与周围环境完美相融的拟态本领,甚至连逃跑速度也并不出众。然而,它们却凭借着一套独特的生存策略,在自然界中稳稳地占据着一席之地。
蝉应对鸟类等捕食者的一大策略,便是在相对短促的繁殖期内成群涌现。受多种条件限制,蝉的种群数量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,不会年年保持一致。今年,上海等地恰好迎来了蝉的大年。
蝉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。其一生历经卵、若虫、成虫这三个阶段,不存在蛹期。并且,若虫与成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方面颇为相似。
在蝉的生命历程中,若虫阶段在地下度过的时光最为漫长。它们蛰居于土壤之中长达数年,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养分,历经数次蜕皮,逐渐茁壮成长。蝉的种类繁多,不同种类的若虫生命周期长短各异,然而均以年为单位来计量。多数蝉于地下生活2 - 5年,而有一种分布在北美的蝉堪称其中的“长寿冠军”,其在地下的生活时长竟可达17年之久。
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世界,蝉究竟如何知晓自己生命周期的进程呢?研究人员推测,蝉的若虫或许是依据食物的味道来进行判断的。每当树木绽放花朵之际,树根汁液中的化学物质浓度会产生变化,而这便成为了蝉若虫的计时工具。
蝉若虫发育成熟后,会在夏季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里,大批量地同时破土而出。它们迅速攀附到植物之上,完成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次蜕皮,羽化为成虫。这种集体涌现的方式,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生存概率,进而提高繁殖成功率。因为即便捕食者众多,也难以将整个种群尽数猎食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,蝉大量爆发的年份,往往是那些以蝉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的年份,如此便能最大程度降低天敌因素对蝉生存所造成的影响。
蝉的鸣叫会不会将人的耳朵震聋呢?
那于枝头放声高歌的蝉儿,生命已然临近尾声。它们仅有短短4 - 6周的时光,需在这有限时间里繁衍后代。而那嘹亮的鸣声,皆出自雄蝉之口,它们以这独特的歌声,吸引着雌蝉前来完成交配。
或许有人心生疑惑:蝉究竟如何做到进食与鸣叫两不误呢?实际上,雄蝉并非通过嘴巴发声,而是借助第一腹节背面两侧的鼓膜发音器来奏响鸣声。其振动鼓膜的肌肉,每秒能够伸缩达1万次之多。由于盖板和鼓膜之间呈中空状态,能够起到共鸣的效果。如此一来,它们便能一边用口器汲取汁液,一边用腹部放声歌唱,两件要事皆不耽搁。
蝉的鸣叫不仅从清晨持续至傍晚,其声音还极具穿透力。蝉所发出的鸣叫,最高可达100分贝以上,这几乎等同于喷气式飞机在百米高空掠过时,传入人耳的轰鸣之声。而日常所见的蝉鸣,通常在80分贝上下,近似于建筑工地传来的嘈杂噪声。虽说长时间置身于噪音环境会对听力产生影响,但一般情况下,人们并不会整日与蝉群近距离相伴,故而不必忧心会损害健康。倘若觉得蝉鸣扰人,不妨采用关窗、佩戴耳塞等物理方式来降低噪音。
完成交配后,雄蝉的生命率先走向终结。而每一只雌蝉,能够产下800 - 1000枚卵。它们会用特殊的方式将嫩枝树皮的表层刺破,随后把卵分批次地产在树枝的木质部内。在完成这一使命后,雌蝉也随之逝去。产卵部位上方的枝条,会在短时间内干枯。那些经历越冬的蝉卵,一旦落到地面,便会在次年5 - 6月孵化出幼虫。这些幼虫动作极为迅速,会立刻钻入土中,由此开启新一轮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。
蝉的排泄物并无毒性,只不过会给人带来些许不适罢了。
在那满是蝉栖息的树上,时常会降下“一阵雨”,这其实是蝉排出的废液,人们通常叫它蝉尿。蝉仅以树木木质部的汁液为食,然而这些汁液几乎全是水分,所含的营养成分极为有限,蝉只能依靠摄取大量汁液来维持生存。一只蝉每日饮用的植物汁液,竟能达到自身重量的300倍之多。喝得如此海量,排泄量自然也不容小觑。
蝉排尿的速度在昆虫界堪称翘楚,能够达到每秒3米。当察觉到威胁逼近时,蝉还会将排出的尿液当作御敌的武器。此外,一些栖息于炎热环境中的蝉,会借助排尿过程中的蒸发吸热原理,来为自身的身体降温。
蝉所排泄的物质,主要成分是水,还含有少量源自植物的糖分与矿物质。其对人体并无危害,且没有特殊气味。即便不小心被其“淋”到,也无需担忧会中毒,及时进行清洗处理就可以了。
图像素材源自网络
金蝉味道着实鲜美
并非所有人都适宜食用
在山东、河南等地,有一种备受喜爱的美食——知了猴,它还有爬蚱、结了龟等别名,实则是蚱蝉的若虫,也被称作金蝉。科学研究显示,蚱蝉若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8.58% - 70%,这一数值相当于鸡蛋的6倍之多。不仅如此,其富含的多种氨基酸以及钙、铁、锌等元素的含量,均高于常见的家畜肉类,而脂肪含量却极低。
蝉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,在遭受农药污染的土地中难以存活,它们仅以树根汁液为食,堪称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,故而被人们誉为“唐僧肉”。
尤为有趣的是,捕捉知了猴并非难事。人们仅需携带一个手电筒,便可开启地毯式搜寻。而且知了猴没有攻击性,捕捉者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仿佛天上掉下现成蛋白质的成就感,即便是新手,往往也能收获颇丰。如此一来,抓知了猴成为新兴的夜间活动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刚抓回来的知了猴,仔细清洗干净后,用盐水浸泡一阵子,再沥干水分,便可以进行烹饪了。常见的做法有油炸和煎炒,在餐馆以及热闹的夜市上,还能看到将其串起来烤制的情形。经过油炸熟透的知了猴,外皮焦香酥脆,内里则是软嫩的质地,口感有点类似豆腐或者面筋。人们公认其颈部的一块肌肉是最美味的部分,吃起来紧实有嚼劲。如今,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知了猴拌面、金蝉面包等颇具创意的产品。
然而,尽管知了猴滋味鲜美,却并非人人皆宜。部分人群因其蛋白质成分而过敏,一旦食用,可能引发速发型变态反应,进而出现喉头水肿、荨麻疹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。此外,知了猴含有较高的嘌呤,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并不适宜。
在广州番禺,有一种颇具特色的特产美食——桂花蝉。它虽外形与蝉有几分相似,实则并非蝉类。桂花蝉属于负子蝽科的田鳖,与被俗称为放屁虫的蝽类昆虫是近亲。其独特的桂花味,实际上是由自身腺体分泌出的特殊气味。
难道害虫就能随意捕捉吗?
推广蝉的养殖有望成为新的发展方向
当看到网络上充斥着的抓知了猴的热闹场景时,许多人心中难免会泛起疑问:虽说蝉以吸食树木汁液为生,算得上是害虫,可如此大规模地捕捉,难道对环境就毫无影响吗?答案是会有影响。
在广袤的自然界中,蝉是鸟类、部分哺乳动物以及胡蜂、螳螂、蜘蛛等众多虫类的重要食物资源。倘若人为地进行大量捕捉,无疑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。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以蝉为食的动物的生存,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估的冲击。
此外,虽然蝉在进食过程中对树木存在一定危害,然而这种危害尚未达到致使树木死亡的灾害级别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大量挖掘知了猴的人类活动,却实实在在地会对自然界的植被造成破坏。
虽然蝉并不在国家食品目录之列,但在山东、河南以及江苏沛县等地,鉴于地方性的食用需求,已开启了蚱蝉规模化养殖的探索。这些地方把成片的林地当作养殖场地,不仅可以收获知了猴,还能够收集蝉蜕,渐渐构建起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与捕捉野生蝉相比,这种规模化养殖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更为友善。然而,由于蝉的生命周期漫长,养殖成本居高不下,且其生长进程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,所以这一产业仍存在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空间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